2012. 12. 8 八号的凌晨我还在校内上发状态说今天的日程就像一场战役,六个小时过后我就要奔赴战场了。 从一开始得到消息,到临走之前,我经历了“狂喜—平淡—激动”的情绪状态。可以说知道被策马翻译相中,成为APEC翻译助理的时候,我第一次品尝到了什么叫“超现实的感觉”。身下的凳子好像已经不复存在,意识游移到了理智以外——在宿舍张牙舞爪地跟着iPod扭了半个小时才不情愿地去洗澡。 而八号当天,心里虽说有激动,但早已不是狂喜,更多的是对未来两天的期待。有那么一瞬间我觉得我长久的等待是值得的。我今年大四,学习口译已有两年,没有得过任何翻译方面的荣誉。这过程中我当然怀疑过自己,甚至觉得自己虽然热爱英语,却并不一定适合这条路。可是我并不急迫,因为我知道量变的结果一定是质变。 于是在潜心钻研了一年英语并看到了自己的成长后,我得到了这个机会。这是许多英文杂志和一整套原版《哈利•波特》带给我的成长和机遇。只要足够优秀,总是会有机会证明自己的能力。就像Rancho在《三傻》里说的,追求卓越,成功便会在不经意间赶上你。 我当然还没有成功,但是我愿意把这次机会当成未来道路的起点。每一次经历都会成为我的履历中不可磨灭的印记,而我要做的,就是要保证这些经历有足够的说服力,能够为我带来自己期待的资源。如此一来,这次APEC行程,我的重点就不仅仅是学习翻译,加深对翻译的了解,而是全面感受会议氛围和高端的商务环境,观察众企业家的特点、中外企业家的差异,体会成功者区别与常人的特质。
2012. 12. 9 清早下了火车便迅速赶往澄迈的会场。火车上没怎么睡觉,其实整个人已经非常疲倦,但是海南的新鲜让我神清气爽。早晨清冷的风钻进衣服有点凉,但是谁能抵挡一个口译菜鸟的热情。澄迈的公路上彩旗飘飘,看到APEC的标识的时候几乎笑出声来。我幻想过这样的会议应该是怎样,但是不管如何勾勒,到了现场,当一切变得真实可触以后,感觉会完全不同。
(在2012 APEC中小企业峰会会场)
来到酒店房间,简单收拾一下,放了东西就下楼去会场。《时尚的“制造力”》是我听的第一场Panel Discussion。记得某品牌企业家在APEC会场上多次地宣传自己的公司,虽然有做广告之嫌,但我感觉可以理解,因为TA是靠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打拼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TA在讨论的时候宣传自己的品牌就是因为发自内心的热爱。只有当企业家真正热爱自己的品牌,相信自己做的产品是独一无二的时候,言语中的抑扬顿挫与跌宕起伏才会饱含深情与感激。Anyway,反正我给老妈打电话说起这个的时候,老妈还真说了一句“那我去买来试试”。
 (我经历的首场Panel Discussion)
下午的演讲很欢乐。IKEA的亚太零售总裁Martin做了第一个keynote speech。因此也激发了我对品牌文化、价值观、公司凝聚力的思考。这个高大的北欧人说话带瑞典口音,很可爱,虽是总裁,但是很和善。宜家是全球最大的家居用品商,我个人因为钟爱简洁舒适的风格也对宜家这个品牌偏爱有加。但是纵观整个演讲,我发现其实大多西方企业的价值观都差不多。当然美国公司和北欧的公司肯定是不一样的,比如说intensity上就有很大差别,但是就我了解的外企来说,核心价值观其实都很相似。所以说,从这个方面来说,我并未了解到是什么让IKEA在世界范围内获得成功,只能说对宜家的了解比原来多了一些。不过看得出来Martin的演讲还是很真诚的。真诚我就喜欢给好评,因为其实关于内容的雕琢可以培养和改变。真诚与否是品性问题。
 (与宜家亚太零售总裁Martin合影)
既然说到企业家的特点了,那就再多写点感受。其实我个人以为企业家成功并不是因为他们身上带有成功的基因,而是因为他们比常人更懂得如何去做人。这么多的企业家,往往是那些大公司的老板为人很谦和,看不出来头顶有这么大的光环。这也算是我此次海南之行最大的收获之一:见识到了成功人士的风采,深切体验到了文化才是第一生产力——纵观全球的知名企业,一定都是有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的公司,并且这样的公司的文化具有凝聚力和感召力,能够得到员工的认同;而运行着这样的文化的老板,怎么可能不谦和。人格是一个人的精神层次的载体,也是人各种行动背后的驱力;俗话说一个人到底是怎样的,是看他怎么做,而不是怎么说,所以人格也就成为了一个人之所以为人,之所以为这样的人的根本原因。我欣赏有精神内核的人,这个人可能并不玉树临风或者面如桃花,但如若有强大的精神内核支撑,其魅力能够打破时间的禁锢而趋向永恒。这应当成为越来越多的人的追求。
2012. 12. 10 九号晚宴即将结束的时候,策马的老师找到我跟另外一个实习生,问我们想不想挑战一下自己的极限,做一场Panel Discussion的同传。听闻消息我内心一颤,甚至有些不知所措。不过实战的机会并没有压过我的理智,我当然很想体验一下脑力加体力的双重折磨到底是什么感受,但是也深深知道一个同传译员没有充足的准备就上场会是什么后果。学习口译以来我的侧重点都在全面提升自己的英文水平和集中训练交替传译上;而同声传译虽然有接触,但是时间并不很长,况且自己并没有实战过——第一次实战能在APEC这样的高端会议上当然很诱人,可是我是完美主义者,如果第一次上场就铩羽而归,那也太挫败了。我是翻译,因此无论怎样,都要对我的听众负责,这是我作为一个未来的译员最基本的原则和操守,不能还没进入圈子就先把节操扔一边。综合考量了各种因素,我们还是放弃了这次同传的机会。而事实也证明,这样做是对的。主办方后来也没有为这场临时增加的讨论配置同传。 做翻译的,心里要有杆秤,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自己一定要清楚。万万不得的就是一心贪大,如是,最后的结果多半是一无所获。 虽然没做到同传,但是交传的机会是有的。当天我跟另一名实习生给APEC前主席做了小交传,虽然听众规模并不大,但是这次小交传内容涉及到了中国和南美的经济、贸易、中小企业发展,以及足球,并且让我对南美洲的英语口音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其实现场听南美人说英语跟在电视上是不一样的,现场听的理解程度会高一些,因为毕竟有较为完整的谈话背景作为支撑,而音频里视频里听到看到的往往是孤立的,没有代入感,理解程度自然相对较低。
 (在APEC会场为嘉宾做小交传)
说到口音,我比以往也有了更为真切的认识,那就是:口音很!重!要!十号当天有一个Panel Discussion请了将近十位嘉宾,绝大多数都是带有口音的非英美人士,尤其是日本的发言人,不光是让听英语的人很恼火,而且也让译员倍受挑战——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译员的临场应变能力非常关键。 但是有些演讲者比较注意公共演讲的技巧,语速没有太快,信息量也在译员大脑可以接受的范围内,这样的同传质量就相对较高。最后一个软件展示,五分钟,发言人语速中等,我在自己的位置上练习了一下同传,完全可以做下来。这样的演讲者很招人喜欢呐!
2012. 12. 14 从海南回来已经好几天了,可是心中对海南经历的点点滴滴仍旧念念不忘。阳光、沙滩、海风和碧蓝的海水,还有敬爱的策马老师、可爱的实习生,都不断在脑海中闪现。海南之行无疑是2012年我生活中很重要的一笔,而我也会永远珍藏这份记忆。在海南,我看到了许多人一生都无法见到的场面,第一次在高端场合做了翻译,结识了性格迥异的人,享受了自然的纯粹和简单,留下了自己的足迹和感悟。
 (我和其他几位翻译助理)
其实无论经历什么事情,重要的是在经历事情的过程中学会成长。这是一个缓慢而美丽的过程,也是需要用心品味的独特。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于他人的感受力,只要沉静下来,仔细观察,细细咀嚼,总能尝出些特别。我要感谢策马翻译能给我参与APEC会议的机会,我庆幸这次海南之行让我成长,让我坚定了自己对翻译的梦想,重新感受了对翻译的热情。内心有许多感激无法一一言说,但我愿意将感激化作能量,成就将来的爆发;而到那一天到来的时候,我不会忘记曾经在我的生活中留下痕迹的人事。因为这些人和事,让我更加坚定地相信自己。 |